2007年07月22日

被妖魔化的网游

作者 非鱼

最近舆论对网游的攻击浪潮一浪高过一浪,一位17岁男孩的跳楼自杀使这些攻击达到了最高峰。一个17岁的花季少年,因沉迷于网游,最终对生活失去信心,在自家楼顶上,面向大海跳了下去。此事在所有的媒体上都出现了,包括中央电视台。今天,又看到一个17岁少年找了一群人把自己的同学拉到树林打了一顿,然后往他身上浇上汽油并点了火,把他烧成了重度烧伤。而在随后的审理中,此人说自己放火烧同学的想法是在网游中得到的灵感。

经过近一两年的报道,网游这个词在所有家长的眼中,无异于洪水猛兽一般可怕。而更可怕的是专家给出的数字,在中国所有的上网人群中,有大概1/5的人有重度网瘾,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少年。也就是说,中国大概有两百三十万的青少年网瘾患者。按照中国1.3亿网民的数量来计算,去掉成人阶层,最少两个青少年里面就有一个属于重度网瘾患者。而根据电视台不断报道的网瘾患者的情况,似乎一旦沉迷于网游,就会变成一个六亲不认,不会学习不会吃饭,最终只有死路一条的结果。

学生沉迷于网游不是没有理由的。游戏里面是一个公平的环境(除了征途,它依然是有钱人的天下),只要你付出努力,就能得到应有的回报,可以凭借自己的付出,打出一片自己的天下。而且游戏里面的朋友更像真正的朋友,没有现实生活中那么多的尔虞我诈,那么多利益关系。而回到现实世界,他们发现不管自己多么努力,永远也比不上那些家庭优越的学生,许多时候,大家根本不在同一起跑线上。更别提什么公平竞争了。出问题的家庭往往是缺乏家庭气氛的家庭,父母每天被账单搞的心情烦乱,唯一能够跟别人比的就只剩下孩子的学习成绩,因此,将所有的压力都聚焦到孩子的身上。而压力越大的地方,反抗就越大,因此,这些孩子只有选择网游的世界,才能释放自己的压力,才能找到心灵的慰籍。而玩的越久,就会对现实的差距越失望,最后,变成绝望,然后,寻找一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
在孩子的年龄,没有学会承担压力,只向父母学会了逃避,才会造成最后的结局。没有网游的时候,我们还有游戏机。在高中里学校是严禁玩游戏机的,一旦发现就要请家长来,然后免不了一顿批。在我玩的最疯狂的时候,早自习以后第一堂课之间的那50分钟时间我都跑出去打游戏机了,每个周六跑出去玩通宵,周日的早自习时间睡一觉补充一下。我运气不错,三年都没有被抓住过。在高考前两天还跑出去玩游戏机,因为学习实在是件很容易疲劳的事情,非常需要调剂。幸运的是,这些事情并没有影响到我的高考成绩。

对于如今的网游,我一直没有去接触,一来是因为自己没什么心情玩RPG,太慢太无聊了。二来对于需要花钱买装备点卡之类的游戏,一点兴趣也没有,三者是因为学习编程是一件很占用时间的事情,网游同样是很占用时间的事,两者只能选其一,因此我只好选择兴趣更大一些的学习。如果要我从学习英语和玩网游之间选择的话,恐怕我现在也是网瘾患者了。(我认为只有玩网络游戏成瘾的人才能算网瘾患者,尽管我每天上网15个小时,没有网络的时候会觉得无所事事,但是我觉得这并没有影响到我拥有正常的生活。春节回家不能上网的时候,我依然过的很开心。)

因此,我觉得网瘾的真正成因并不在于学生自己,而是家长的态度问题。学生都是讨厌学习的,(也许有个别的学生真的能够从英语或者数理化中找到乐趣,但是无疑是少之又少的),尤其到了高中这个年龄,已经学了十年的习,而且还茫然看不到未来,失去动力是很正常的。在这种时候游戏往往能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,在游戏世界里能够感觉到自己的Power,掌控和创造人生的感觉是很美好的。一旦回到现实,又要面对无聊的英语和数理化,还有父母不停的唠叨和焦虑的眼神,这时候,压力往往就会导致彻底的放弃,因为他们还没有学到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,还没有学会对自己的家庭负责。另外,从小娇生惯养的他们,也没有学会在如此的压力下如何承担和解决问题。

政府试图使用强制性的手段把学生从网游中拉回现实生活,不过想想也知道,这种方式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。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堵是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的。几千年前的大禹都已经给世人证明了这样的观点,想不到现在还是有人这么不开窍。想要从根本上让人们放弃网游,目前来看唯一的方法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,和解决压力的办法。因为,想要彻底让网游消失是不可能的,经济利益上不允许,而想要让现实生活跟网游一样公平,也是不可能的,现实不允许。

中国一再的强调素质教育,结果现在演变成什么样了?没有素质教育以前,学生只要拼英语数学的成绩就可以了,有了素质教育以后,学生还要拼舞蹈钢琴画画奥数等等等等,不但没有解决素质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,反而让它变的更加严重了。真正的素质教育,应该给予他们强健的体魄,坚强的意志,开阔的思维,和对父母对家庭的爱。有了这些条件,网游也只是娱乐放松的工具而已,跟看电视剧没有什么区别。